新闻中心 /news
k8凯发官方网站第12节 内求之道|大道真影——重解道德经
k8凯发官方网站第12节 内求之道|大道真影——重解道德经本节接着讲,通过静心以使人们的觉知和能力获得极大的提升之后,所能达到的效果。老子希望人们把注意力由外转向内,由物质转向心灵。如此一来,不仅化解了,还有很多神奇的功效呢!
不出门能知天下事,这在现代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稀奇,因为现在是互联网时代,从网上我们可以知道很多,应有尽有。但对于古人来说,不出门而知天下可以说是一种奢望。
古代社会信息相对闭塞,人们了解天下大事的方法无外乎就是靠口耳相传或阅读文章书籍。少数有追求的人必须要云游四方才能开阔眼界、增长见闻。像诸葛亮那种虽身居隆中乡野,却能掌握天下大势,并制定出宏图大略之人,实属罕有。因此,老子提出的不出门而知天下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不合常理的。
可老子是如何做到不出门而知天下的呢?是靠广交朋友多聊天来获取信息吗?还是靠读书万卷、博学强记?抑或像很多人所理解的那样,凭借一些朴素的道理和基本常识来分析推断世界上的一切呢?应该都不是,我们接着往下看。
不看窗外能知天道,这是比前半句更深一层的意思。如果说不出门而知天下还有可能做到,那不窥窗而知天道难度就更高了。知天道即知晓天地宇宙的规律或真理,这仅靠博学多闻、见多识广是难以达成的。那么多博士、博士后又有几人敢说自己知天道呢?
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即便是坐在家里博览群书,也不见得比观察外面的世界或者去亲身经历更有收获。但是老子为何偏要讲,关门闭户就能知天下、知天道呢?难道是让人们闭门造车吗?
老子所讲的当然不是闭门造车,而是比读万卷书、行万里路层次更高的方法——内求,是向内求索而不是向外寻找。向外求即便在当今也是难以做到知天下、知天道的,而向内求则是通过返观内照开启内在觉知来感知万事万物,是通过用心感悟来知晓天道。这种内求之法才是通往智慧巅峰的最佳途径。所以老子在后文中写到,“明白四达,能毋以知乎?”(第77节)就是告诉人们,不要依赖外在知觉,不用眼看、不用耳听,也能知天下、知天道。
有人在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”之后又加了几句——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,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,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。这同样说明了外求不如内求之理。
外求不如内求,故而人们向外部世界走得越远,离内在觉知就会越远,感知能力也会明显下降,于是他们所能感知到的东西就越来越少了。老子这句话讲得很精辟,人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对外部世界的探索甚至已经到达了太阳系的边缘,但与此同时,人类也逐渐失去了心灵感应能力,失去了对天道的了悟。
古代圣人之所以能称之为圣人,正是因为他们了解内求的奥妙,并达到了开悟的状态。故此他们可以做到不远行而知天下,未实见而明天道。估计这也是老子能写出《道德经》的原因之一。
不过更强大的是圣人“弗为而成”的本事。“弗为而成”即不为而完成。似乎所有的解读者都不愿意正视这句话原本的意思,硬是把它往别的方向引。最主流的解读就是不妄为而能成功,这是把“弗为”理解成了“无为”,把“弗为而成”与“无为而无不为”联系到一起了。我们看这三个短句,“弗行而知”与“弗见而名”中的“行”与“见”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,与刻意而为、强做妄为完全不是一码事k8凯发官方网站。所以,如果把无为而成放到这句话的结尾就显得很唐突了。
还有一种解释很有意思,大意是“自己不用做,利用资源让别人代劳而完成”,显得很高大上似的。有些大人物就喜欢讲这个派头,有什么事动动嘴就行了,用不着自己去干。如果老子也是这么个境界,那他根本就写不出《道德经》。
那么老子的“弗为而成”究竟是如何不为却能完成的呢?这还得从本节的主旨来看。既然本节讲的是内求之道,那么“弗为而成”就应该与“弗行而知,弗见而名”一样,都是通过人的内在能力实现的。具有这种能力的圣人从表面上看什么都没有做,但是他通过内在的力量就把事情给完成了,而这种神奇的能力就是所谓的念力。这就是“弗为而成”的真正含义,虽然看起来很玄,但这应该是老子真实意思的表达。
不过话说回来,念力这种东西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。从古至今,世界各地都有很多关于念力的传说。比如点石成金啦、七十二变啦,还有仙术、神通、魔法、巫术、炼金术等等。虽然名目繁多,但说的都是类似的东西。当然其中也有很多夸大玄虚的内容,但从这些人类共通的文化之中,或多或少可以窥见一些对远古得道高人的记忆。只是现代人与内在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,这种力量几乎消失不见了。
老子所讲述的这些“超能力”似乎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,但也不必大惊小怪的,这毕竟能给人们带来一些启发。我想大家还是多思考一下,不要急着运用平时所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来反驳老子。
本节讲的是方的问题。老子所主张的方是内求之法,向内在世界去探寻。这与“一切从实际出发”的唯物主义方似乎是相反的。的确,老子反对只重现实世界,不重内心境界;只信眼见为实,不信灵明觉悟;只识物质幻相,不识大道真容。实际上,太现实不一定有益,看见的不一定真实,看似坚固的物体本来就是一团能量而已。而一些过去被视为形而上的东西——比如电磁场——到现在也只好算作形而下了。可以这样说,所谓唯物与唯心的分别,只不过是由于人类受限于自己的感官认知而强行划分的结果,其本质并无不同。
综上所述,内在世界是更高层次的真实,从实际出发也不该局限于人类感官的限定。远行万里不若内求守中,博学多闻不如一朝悟道,体力强劲不及念力过人。而很多时候,你所认为的“实际”也不见得比一刹那的灵感来得更真实可靠。